發布時間:2021-09-06 10:13
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?!鼻О倌陙?,中國農民在年復一年的春種秋收里,祈求風調雨順、稻谷滿倉。
而今,廣袤田野上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耕作場景越來越少見,高效的機械、更加精準的管理正在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“智慧”。無人機飛防、物聯網智控、大數據服務……走在萬州大地,農業實體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,農事連入“云端”,生產更加智能,智慧農業正以獨特的魅力展現在這片希望的田野,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活力。
智慧農業的新農人
裝藥、起飛、噴灑,在飛手的遙控指揮下,植保無人機的螺旋槳高速旋轉,“嗡嗡”地飛向稻田上方,時而低空穿梭,時而空中懸停,所經之處灑落一層薄薄的藥霧……
這樣的場景,對于“90后”小伙余洪軍來說是非常熟悉的,因為他的工作就是在田間地頭,通過無人機為農作物精準噴灑農藥。
余洪軍是萬州的一名無人機植保員,他的職業是無人機駕駛員,也是農作物植保員。
在余洪軍看來,相比傳統農耕模式,他們這些飛手,只需一架無人機空中作業,從播種到施肥,再到打藥,植保都能完成,一系列農業操作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。
不過,要想當一名無人機植保員并不簡單。
首先要懂得農業知識,其次還得熟練掌握無人機技術,并把二者結合起來?!安煌魑镌诓煌L階段,對飛防的要求不同,無人機的高度、飛行速度還有農藥的選擇和配比,哪個環節出了錯,最終的防治效果都會打折扣?!?/p>
因為專業技術嫻熟,余洪軍在多次創新創業大賽和農作物植保員大賽上獲得多項榮譽。
和余洪軍一樣,同樣扎根農村的新農人還有曾永良和陳小蓉夫婦,在沙河街道孫家村,他們是出了名的電商達人。
4年前,陳小蓉因懷孕生產辭掉外地的工作,回到家鄉孫家村,她發現滿山的血橙雖惹人喜愛,但還要肩挑背扛到數公里之外的城里去賣,農民不僅辛苦,錢也沒賺到多少。
彼時,微信正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,微信朋友圈的帶貨也讓陳小蓉從中看到了商機。
“我發現有人通過微信群賣化妝品,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也能賣東西?我非常好奇,那家鄉的土特產是不是也能在這上面銷售?!边@件事對陳小蓉的觸動非常大,“別人能做,我絕對也能行?!?/p>
之后的幾個月,陳小蓉一直琢磨著利用網絡把橙子賣出去,試著在朋友圈開始推廣自家的血橙。
從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,再到第一次嘗到甜頭,陳小蓉對電商創業的信心越來越足。
漸漸地,通過網絡,曾永良和陳小蓉的朋友圈越來越大,自家的玫瑰香橙也越賣越遠。
智慧農業的新氣象
“幾盆植物豎著成一串,就能比平面種植提高3倍以上的產量呢?!薄斑@個稀奇,陽臺式栽培,像種花一樣?!苯?,在甘寧鎮同鑫蔬菜大觀園里,游客邊參觀邊閱讀展板上的介紹,不時發出感嘆。
在這里,智慧農業的面貌得到充分展現:重力循環栽培、算珠式栽培、家庭陽臺式栽培……各種作物皆離開土壤,或長在水里,或長在精心調配的基質里,隨著配套設施的設置和運轉,更加科學地汲取著養分、進行著光合作用。
同鑫蔬菜大觀園是我區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代表。
伴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加速涌現,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逐步運用到農業生產各環節,智慧農業應運而生。通過對農業生產數據的獲取、收集、分析,農業生產、銷售等各環節變得更加科學、精準。智慧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、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。
2019年該市出臺了《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(試行)》,提出從生產智能化、經營網絡化、管理數據化、服務在線化等方面,促進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,推動農業智能應用更加廣泛。
不僅如此,平臺聯合業內專家對種植、養殖技術進行科普,通過線上視頻指導和技術培訓,提高農戶的技術水平,如輪作、間作和套作的種植方式、有機農業的施肥方式、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等,技術人員在線問診,在線解決。
智慧農業的新模式
不管傳統農業還是智慧農業,農業生產經營始終靠人。如何讓高大上的現代農業設備、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,也是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。
萬州區龍駒鎮的鐘關昌就在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,走上了智慧農業的發展道路。
點開一家名叫“鐘二爺官方店”的淘寶店,香腸、臘肉、臘豬腳等“土”貨讓人垂涎三尺。一位購買過這家店鋪商品的網友評論道:“分量很足,味道很美,下次還會光顧”。這家特色農產品淘寶店的主人正是鐘關昌。
鐘關昌說:“當時從外地回到家鄉后,不管是市、區還是鎮上、協會組織的培訓,我都積極參加?!迸嘤栍袀鹘y課堂授課,也有實地操作。他不僅掌握了解了自動噴灌、溫室大棚等現代農業設施,還學習了電商運營等知識。
最終,對新事物比較好奇的他選擇了電商運營,在淘寶注冊了“鐘二爺官方店”網店,幫助父老鄉親將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,通過這個網上渠道賣出去,讓參與的群眾增收致富。2020年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500%,突破500萬元,達到505萬元。他本人也多次榮獲萬州區十大農村電商創業標兵、萬州區農委十大新農人、萬州區電商扶貧能手、農村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。
近年來,萬州區立足三峽庫區區域特征,組織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、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及區內的涉農學校、科研院所,共同組建三峽山地特色農業科創中心,圍繞柑橘、生豬、中藥材等主導產業,開展核心技術攻關,目前已完成甘寧核心區展廳建設和15個科研平臺入駐,于7月中旬掛牌并正式運行。圍繞“雙百億”工程,推動設立市畜牧科學院萬州分院,專題研究萬州生態養殖模式,積極推進國家生豬科技創新中心萬州分中心落戶,建設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萬州分中心、國家生豬交易市場萬州分中心(網上),建設區域性檢測認證中心及年產20萬噸生物有機肥廠。
來源:三峽融媒體中心